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一、 把握前提、点面结合、增添动力
1、宽严相济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根据注意力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力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自己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特点:长时间紧张的意志努力容易使人精神疲倦而注意力松懈)。
教师若能驾驭课堂,发现不守纪律的现象,坚决制止,不然受影响的不只是一个,会是几个,还可能波及课堂,甚至养成不良风气影响其它课的正常学习。通常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把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纪律是严明的,课堂气氛是宽松活跃的,鼓励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独特见解,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3、点面结合是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因材施教,官兵互教。
4、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要的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真诚的情感投入是前提,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结果,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老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三种。在课堂上,有声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言,无声语言是肢体语言,它们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只有教学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才能够保障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模糊、生硬、拖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更大阻力。没有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准确生动凝练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了。
5、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师德是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根本
即:能力是基础、人格是动力、价值观是方向。
a、能力是基础
现代师德必须具备创造性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学习能力;兼收世界文化精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能力;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创新能力。
b、人格是动力
健全的教师人格是师德的根本,崇高的教师品质是师德的灵魂。现代师德必须强调独立自尊性和民主利他性这两个人格特征。
C、价值观是方向
师德在促进教师主体内在知、情、信、德、行诸因素协同发展,舍弃旧传统、在宏扬新道德的过程中,其必备的价值取向不能丧失,如科学精神、人文意识、奉献品质、创新观念等。
(2)能力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
a、本体性知识——胜任岗位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主要是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为基础。这种本体性知识有如下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的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例如有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实验知识、观察知识以及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四是能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能够清楚表达出来。然而,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只是“基本保证”,而不是保证,而光有本体性知识并不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
b、文化知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教师的工作,就像蜜蜂采蜜,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修养。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然,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主张每一位老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马卡连柯的“只有在学会15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在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这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对于创造充满和谐、积极、友爱、愉快的教学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有不可低估的功能。
教师如能自觉地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定会愉快地克尽天职,事功倍地提高效益,就定会有益于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舒心的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因此,讲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将其作用发挥到,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客观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在每学期或每学年认真研究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材,达到全组更高水平,逐渐成为学科某一领域的教学专家。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研究、典型例题,学生常犯错误等。
C、实践知识——机智丰富的个体存在。
教师的实践知识更具体地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的进行工作,才能表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来。这种智慧在教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d、条件性知识——成功教学的“全钥匙”。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们在教改实验中所特别强调的。条件性知识是每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并落实要到位
目标是航船驶向彼岸的灯塔,没有目标的行动是危险的行动,永远感觉不到成功的愉悦。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就更为关键。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新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哪些唤起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值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四、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展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
就层次而言{现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就其机制而言,发展包括{预设性发展
生成性发展
就其时间而言,发展分为{当下发展
终身发展
就其主体而言,发展分为{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结论:
,要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教学(层次)的低下,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提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五、谈预设和生成
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改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更强调生成性发展。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新谓生成,指的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作,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
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预设的僵化程序的完成,生成性的课堂是真正的有效的课堂。教师应该发挥教的主导性,在课堂上既有预设,又有生成,而不能走入两个极端。(即:不应该设置一个个陷阱,让学生进入圈套,也不能当一只被学生牵着的羊,随便跟他们走)。
预设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与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表现为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此外,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能有效的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度”,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预设教学中出现教学的“高潮”——生成的精彩,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成为一代名师的目标而播撒辛勤的汗水。
最后将教育名家高金英的诗送给大家以作共勉。
小人物、大智慧,播撒生命阳光,
高追求、低心态,演绎人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