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中央2008年下半年以来提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战略措施,实现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到860万人,比上年增加50万人,总体上超过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奋斗目标。我校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调整教育结构的过程中,在建水成功办学的基础上,于2009年2月,又在昆明市海口镇创建了云南昆明联合经济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校管理制度《规与矩》为规范,以办学指导思想为指引,以学校管理为抓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使我校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办学硬实力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软实力等得到提升,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现将学校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发展基本情况
1、规模结构
学校于2009年2月开始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云丰造纸厂进行校园改造,2009年6月开始招收新生,9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截止到2011年3月下旬,学校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人数为6500人,教职工200多人。先后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建筑工程与管理、酒旅、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容的专业。
2、布局规划与经费投入
办学两年来,学校投入办学资金2500万元改造校园、购置教学设施设备和实训设备,在占地200余亩的校园内,修建了1.5余万平方米的运动场地;改造校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装备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钳工、电子电工、家电组装、计算机组装、汽车结构及原理、汽车维修等实训车间,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除旧布新,植树造林,种草种花,使校园绿化率达46%,为滇池的环境保护与大道观光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校还高度重视服务育人,仅2010年秋季,就投入了30万元改善学生餐厅,同时投入了30万元购买了3万余册图书,投入了500万元购置实训设备,使我校的实训设备在全省职校实训设备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目前,云南昆明工业学校旁尚有40余亩闲置厂房和近百亩山地可供改建成校园。
对于学校的后期建设,学校将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条件》为标准,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三年内再投入办学资金6000万元,全面完成校舍改造任务及教学设备和设施的购置,为满足7000名学生的生活、学习创造必备条件。
到2012年,将使任课教师总数达到200余人,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15%;每个专业至少配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任教师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占科任教师的30%,学校将按照“爱心、责任、服务、奉献”的八字要求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同时还要聘请省内外高校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以此保证教学需要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政策扶持
西山区教育局和相关部门在我校的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学校的项目审批提供方便,做到了高效率办事,同时中职生生活补助费政策与公办学校享有同样的权利。
4、办学模式及管理体制
(1)构建独具特色的中职教育管理模式
学校提出了以“严格管理为基础、素质训练为核心、学科教学为保障”的“管、训、教”三结合中职教育管理模式,紧紧围绕“四个一”和“一个三”,强化内部管理。所谓“四个一”,即:完善一套办学理念,建设一个坚强的班子,打造一支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一块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一个三”即努力构建“管、训、教”三结合的中职教育模式。学校管理措施有力、规章制度健全,有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办法和措施,做到有制度、有检查、有落实、有效果。学校设有教务部、学工部、招生就业部、办公室、后勤科、水电科、安保科、校团委等部门,做到机构设置合理,规章制度健全,各部门职责明确,相互协调配合,全盘工作运转正常,管理效率高。
(2)重视人文环境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氛围浓厚。学校为建设人文环境制定了实施细则,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一是构建“三风”文化,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二是构建校长文化,当好学校文化的领头雁;三是构建管理文化,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四是构建教师文化,架起名师成长的桥梁;五是构建德育文化,彰显文化育人的本能;六是构建环境文化,打造精神文化的乐园;七是构建学生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八是构建安全文化,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学校座落在美丽的滇池湖畔螳螂川旁,依山傍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加之学校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安装有名人名言40块,展板24块,做到了“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明显的文化感染力。校园人文环境浓厚,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3)强化常规管理
一是坚持德育为首。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制度健全,能按要求上好政治思想课,并将政治思想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学生工作部、学校团委能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如每年新生进校,进行为期15天的军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周一国旗下演讲、五四纪念活动、十·一及元旦文艺演出,再加之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其良好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还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择业和就业。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各班都有完善的常规管理制度,每班做到有班训、有奋斗目标。学校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一分钟、三分钟、十分钟即兴演讲、卡耐基训练、口风与胆识训练等素质教育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通过人人演讲,人人通关,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促进了班风建设,对后进生还起到了转化作用。我校学生流失率与班主任绩效挂钩,在班主任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下,有效降低了学生的流失率。
二是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学校工作计划明确指出:“认真抓好备、讲、批、辅、练、考、”各个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学期初有教学计划,学期末有工作总结。学校的课程表按教学要求规范设置,作息时间表、校历表编制科学合理。学校制定了教师行为量化细则,细则明确规定:教师无教案授课扣考核分5分,作业批改量不达标一次扣5分,错批每次扣5分。由于赏罚分明,较好的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规范。
教师行为细则还规定:因不负责任造成实训事故一次扣考核分20分,由于每位教师对实训教学高度重视,实训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遵章守纪的习惯。
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0月定为教学质量月,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开展教学竞赛,通过竞赛,每次评出了10名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对教师认真负责的进行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是重视教育科研。学校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具体工作中,一是充分利用各专业组的作用,提升教研水平;二是多渠道、全方位提供教科研信息,帮助学有特长、教有特色的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三是大力推进以实训研究为基础的教研活动,以营造浓厚的实训学术氛围;四是制定课题管理评价条例,建立学校科研管理流程,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兴趣;五是教务部利用每日的晨会让每位教师进行说课,通过说课平台,促进了教师的跨越式发展。
四是加大专业建设与管理力度。瞄准市场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学校办学成功的社会基础,以“工科为主”的专业设置和发展定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学校迅猛发展的依靠。学校专业设置有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有明确的建设方向。为了让各专业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校投入了近500万元购置了数控机床、汽修实训平台及实训汽车、彩电维修、电子电工、制冷制热、手机维修实训等设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技能提高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学校各专业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文化课与专业课结构合理,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比例恰当。
五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每招收一批新教师,都要事先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余人,教师学历为:专科43人、本科120余人、硕士生4人、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33名,本科以上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教师7人,占教师总数的7.6%,中级职称23人,占教师总数的25%。全体教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职教事业,并做到爱校爱生,同时能较熟练的掌握职教教育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能力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工作勤勤恳恳,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表现较好,成效显著。
二、质量效益
学校的办学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2009年云南日报以《云南中职教育的典范》、云南电视台以《中职教育新模式》和《在构建“管、教、训”三结合的中职教育模式中发展壮大》为题,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业绩。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2010年10月,昆明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学校荣获二等奖。
2011年3月,西山区教育局对全区民办学校2010年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学校荣获二等奖。
两年来,学校未发生由学校承担责任的安全事故,健康的行进在规范办学的道路上。成绩的取得,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级领导关心、厚爱的结果,是社会各界支持的结果。成绩属于昨天,明天我们会更加一路走好。
三、学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1、办学两年来,学校改造校园和购置教学实训设备经费投入过大,致使学校经费非常紧张,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购置实训设备的经费给予一定的补助。
2、面对海口新区规划发展及建设现状,将对学校现在办学点形成一定影响,希望上级领导协调相关部门,保留学校在原址办学,并支持学校做强做大。
四、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1、希望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对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2、希望公安部门和人才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户口管理和个人档案管理提供方便。
3、希望市、区人民政府尽快落实民办学校教师的“五险”问题,以提高教师的社会保障。